最重要的是今天郡王爷还亲自来石河村看这磨坊。
这可是他们石河村的脸面。
自从小郡王袭爵以来,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是越来越多,大家伙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小郡王在大家心里也成了神明一样的人物。
现在郡王爷在石河村修建了第一座磨坊,石河村的村民谁不觉得脸上有光。
中午的时候,为了招待郡王爷他们一行人,石河村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办了一桌宴席。
乡间的流水席自有风味,郁棠也是吃的开怀。
饭后,她又和万历他们去看了新修的水渠。
新修的水渠都是先在田垄里挖出沟壑,夯实土面后再抹上一层水泥,这样修出来的水渠十分结实,水冲不垮。
这种新式水渠已经从河流那边修到了最近的石河村,沿着水渠,一尺高的水流不停奔流。
现在村民们浇地,再不用担着挑子去十多里地外取水,直接拿水桶在水渠里一舀,转身就能开始浇地。https://www.trip118.com
今年新开荒的黄豆因为种植时间晚,所以赶上了这水渠浇灌,看着长势竟然更好了些。
“这豆子什么时候可以收成?”
“回郡王爷,大约五六天后就可以了。”
这倒也差不多,不知不觉都已经到九月下旬了。
天气已经转凉,郁棠天天出门,都要披上外袍了。
马上就要迎来自己穿越后的第一个冬天,好在这个冬天还能过得富足。
这也让郁棠松了一口气,按原来沧澜县的收成,每年冬天都要饿死一些人。
不管怎么说,辛苦了这么多日子,至少今年不用担心路有饿殍了。
影一还是沉默地跟在郁棠身后,他现在每天都记着自家殿下的命令,一直跟随在郡王身边。
就在他们查看水渠的时候,突然有一名亲卫奔了来。
影一皱起了眉头,这名亲卫今天不是应该留守王府吗,怎么出来了。
他很快就看见那名亲卫肩上还停着一只熟悉的猎鹰。
那是用来跟殿下通信的猎鹰。
亲卫刚走到影一跟前,那猎鹰也极为通人性,当即拍拍翅膀,跳到了影一身上。
影一摘下猎鹰腿上的信筒,就恭敬地递给了郁棠。
“郡王爷,这是殿下寄给您的信件。”
原来是之前离开汜水关后就没有音信的四皇子来信了。
要知道这段时间汜水关彻底封锁,军情一律只报往都城,因此所有的消息都是从都城传来的。
听说这次匈奴的单于带着八万大军亲征,一直打到了汜水关,汜水关也殊死苦战。
不过好在这些年汜水关也加紧招兵,兵力相差不多,不用那么担心。
至于四皇子之前在沧澜县留下的军候,则是带着二百军士日夜在沧澜县外巡逻,汜水关一日不破,沧澜县一日无虞。
这队军士最后也只是在沧澜县抓住几队毛贼,这之后,来往沧澜县的商队一下子更多了。
因为商队都听说这县城外是军队巡逻,不必担心贼人抢劫。
打开信筒一看,清隽的字迹写了简单几句话。
“匈奴已经溃败,汜水关正在追击残部。”
看到这里,郁棠心里的一块大石落地了。
而旁边人一看郡王神色,还有什么不懂的,肯定是喜讯。
军情机密,他们自然也不会多问。
看来没多久,匈奴就会退去,往日的和平日子又会到来了。
郁棠心里开始期待了,只要没有战乱,日子总归是会越来越好。
又是一轮秋收。
因为水渠的灌溉,新开垦的荒地日益肥沃起来,黄豆叶子全都绿油油的,结出来的黄豆也个大饱满。
九月下旬的时候,县衙府带着各村村民收割了最后一茬黄豆,至此沧澜县就算是攒齐了过冬的口粮。
加上上次丰收的结余,各家各户也都囤满了粮食。
收完黄豆后,田地里一片荒芜,勤奋劳作了一年的村民反倒有些不适应起来,手总是痒痒的想要种点啥。
没想到县衙府也这么想的,给他们发了两种蔬菜种子下来,一种叫大白菜,一种叫菠菜。
按照县衙府的说法,这两种蔬菜都耐寒,只要不是深冬,都能种活。
菠菜一个月就能长成,大白菜则需要两个月。
赶在入冬前种这两种蔬菜,还能种个一茬。
大家愿意种的就来县衙府买种子,不愿意种的就算了,全凭个人自愿。
县衙府的菠菜和大白菜种子卖得也不贵,一文钱一大包。
于是村民们相邀着一起,都花了一文钱买了种子来种菜。
有闲不住的村民就种个一亩菜地,自家吃不完的还可以挑到县城里去卖。
想清闲点的村民,就在自家院子里种一垄菜,留着自家吃,当个口粮。
发完蔬菜种子之后,郁棠还忙着继续做自己的基建工程,继续修建沧澜县的水力系统。
要想生活好,光修水渠可不够,水渠里的水只能浇灌农田,但作为饮用水却是不够干净,底下沉有太多泥沙。
沧澜县的村民每日都要到一些清澈小溪里去挑水,或者去山泉里去接水,只有这样的水才干净,烧开了饮用才不生病。
也因此每家每户天天都有个挑水的活计,往往一个壮劳力,花大半个时辰来回挑水,才够一家人使用,这还是算是挑水快的了。
郁棠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难以接受,光喝个水,竟如此折腾。
至于沧澜县城里的居民,也好不到哪儿去。
整个县城里,也只有两三口井用来取水,每天不少居民都得排队打水。
有一些用水用得多的地方,例如酒楼就每天让店里的伙计赶着牛车,上城外溪水边取水回来。
趁着天气还不冷,农田里也不忙,正是干活的好时候,郁棠决定组建一支打井队,要在沧澜县多打出几口水井。
从溪水、山泉引水实在太费事,现在最适合的引水方式,还是打井引地下水。
在后世,地下水资源稀缺,往往一口井要打到二三十米深,才能打出地下水。
不过现在嘛,因为人们对地下水的利用很少,即使是在干旱的沧澜县,打到五六米处,就已经有潺潺的井水流出。
刚刚修完水渠的施工队留下来一批青壮,县衙府又从沧澜郡城聘过来几个有经验的打井工匠,贫苦的沧澜县第一次迎来了打井队。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18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郡主她疯狂搞基建更新,第64章 打井免费阅读。https://www.trip1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