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
李星云低吟一声,眼珠子转了一圈,接过礼部尚书水祥运手里面的白色卷轴,打开卷轴,里面的策论,让他有些吃惊。
怎么说呢,策论有一部分,就类似后世的论文,上面给出一个核心主题,让学子根据这个核心主题写出一篇精彩策论。
举个例子。
例如大汉帝国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过秦论,就是一片精彩的策论,至今依旧被收藏在大唐帝国的皇宫里面。
在过秦论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这只是部分过秦论,之所以提及大秦,不是夸赞,而是警醒,希望大汉天子能以民为重,不要太压榨黎民百姓。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看过这篇过秦论,从而领悟到了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足以流传万世的真理。
不过现在。
李星云认真仔细看着白色卷轴里面的策论,总是感觉哪里有些奇怪,但具体奇怪在哪里,他又说不上来。
【战国七雄,燕国、齐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为何会被大秦所灭?对比如今的楚国,蜀国,吴国,晋国,岐国,大梁,大唐和大秦又有何共同之处?】
这是李星云手中白色卷轴上的策论,他不明白这個策论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两篇不同策论放在了一起。
“水爱卿,这好像是两篇不同的策论吧?”李星云问道。
“陛下,看似两篇,实则一篇。”礼部尚书水祥运回道。
“这谁出的策论?两篇岂能当一篇!”李星云皱了皱眉。
“帝后........”礼部尚书水祥运低声道。
“那没事了。”李星云顿时恍然大悟。
他就说嘛,她一副根本不担心殿试的模样,原来是早就出好了策论,自己昨晚腰有点酸,早就不知不觉睡过去了。
“水爱卿,假如帝后没出策论,朕也没出策论,谁负责出策论?”李星云好奇道。
“如果陛下和帝后都不曾指定殿试策论,按照规定,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共同商议殿试策论,通过三方审核之后,方可作为殿试策论。”礼部尚书水祥运语气十分恭敬道。
大唐蒸蒸日上,他都看在眼里。
作为一个唐昭宗时期的老臣,虽然头发花白,半只脚都已经踏入了棺材板,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干十年,十年之内都不打算退休。
“哦,原来是这样,对了,水爱卿,这些贡士里面,有比较值得关注的吗?”
李星云一边慢慢走,一边观察着周围努力撰写策论的学子,他们是大唐的未来,也是大唐中低层官员的接任者。
“硬要说的话,有一个苏洵,他是科举会试的第一名,就是不知道这次殿试,他能不能写出一篇好的策论。”
礼部尚书水祥运说完指了指金銮殿偏殿一个角落里面,那里正坐着一个年轻学子,看上去不过才二十来岁不到。
一袭青衫,孤高清寡。
“苏洵.......”
李星云低下头想了想,没有从梦中那个废物李星云的记忆里面找到这个人,只知道他是乱世平定后冒出来的人。
乱世太害人了,太多太多人才被乱世淹没,即便是人才,也报国无门,乱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手里面的兵卒。
不要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便是一块破旧的抹布,盖在了金子上面,这块金子也永生永世见不到一丝一毫光亮。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陛下,除了苏洵,还有一个王安石,他就比苏洵差一点点,若不是苏洵确实太出色,会试第一名应该是他才对。”
礼部尚书水祥运又指了指金銮殿偏殿正中间的一个年轻学子,也是二十来岁,一袭白衫,看上去很是风流倜傥。
其实。
早在武举之时,苏洵这个青衫读书人,王安石这个白衫读书人,就已经出现在贡院外面,心中对于自己能否通过会试还心有坎坷。
如今半年多过去,他们都通过了会试,还拿下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一起坐在了金銮殿中,在天子的注视下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华。
“王安石.......”
李星云还是想不起这个人,梦中记忆之中那个废物李星云,依旧没有这个人的任何印象,看来以后自己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了。
........
李星云不知道的是。
或许在后世,苏洵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不怎么耳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唐宋八大家,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六国论。
但他有一个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除了诗词以外,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了解苏轼,更多的是因为东坡肉,毕竟你不能指望目不识丁的百姓了解唐诗宋词。
不过苏洵除了苏轼这个大儿子以外,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儿子苏辙,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唐宋八大家。
父亲苏洵,大儿子苏轼,小儿子苏辙。
人称三苏。
父子三人都是平平无奇的唐宋八大家,留下的诗词歌赋足以填满一整个房间。
其父代表作【六国论】。
其子代表作【东坡肉】。
不过现在。
苏洵还很年轻,还在参加殿试,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苏洵自然是成家了。
大儿子苏轼,年纪并不大,也就比大唐皇长子李承嗣和长公主李清寒大上三四岁。
他的小儿子苏辙刚刚出生不久,大唐公主李月仙和大唐皇子李林云差不多的年纪。
至于王安石.........
只要一句王安石变法,就足以让人记起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王安石变法就像一道闪电,划破北宋灰暗的天空,照亮了北宋前进的道路,极大延续了北宋的国祚。
可惜。
王安石没有苏洵那么好命,有苏轼和苏辙这样的儿子,只有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足迹的普通儿子。
前些年,王安石带着自己这个普通儿子,在东都洛阳,亲眼目睹了焦兰殿之战,也亲眼见证了大唐复辟。
【东都洛阳,两年前。】
“万岁!”
“万岁!”
“万岁!”
浩浩荡荡的声音,不知何时传出了焦兰殿,乃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整座前唐皇宫都响起了此起彼伏的万岁声音。
前唐皇宫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位于洛阳城中的百姓也自有耳闻。
“父亲,皇宫里有好多人呼喊万岁,难道说是大唐要复辟了吗?”
“怎么可能,除非是光武帝刘秀这位千古一帝复苏,否则就凭大唐这批废物一样的皇子,除非时空逆转,否则绝不可能复辟成功大唐。”
“为什么?”
“孩子,古往今来,多少帝国朝代灭亡,但迄今为止,却只有光武帝刘秀一人成功复国,让大汉的国祚延续了好几代。”
“听说他运气比较好,并不是靠自身实力,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傻孩子,运气是一时的,能力是一世的,一个只有运气的帝王,不可能创造光武中兴,更不可能让大汉延续几百年。”
这是王安石和其子,也是这个时候,他产生了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思。
大梁,他不屑,不过只是逆臣贼子,朱温父子也没能力当天下共主。
岐国,晋国,楚国,蜀国,吴国..............都是国,但不是他心中的那个国,他想等待那个让天下归一的人。
但这个人,有可能是李星云吗?
要知道。
拿下大梁也只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还有岐国,晋国,楚国,蜀国,吴国........他们可不一定会愿意臣服大唐。
若只是昙花一现,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蜀汉,最后也不过是一场空,大汉终究是不能三次续命,成为了一段历史。
【两年前,岐国,凤翔府。】
在一处茶水摊里面,一对父子相对而坐。
他们一身儒衣打扮,看上去就很不简单。
“父亲,我观这岐国百姓,有的人好像早就知道岐王就是女帝,神色没有惊讶,有的人却显得非常惊讶,这是为什么呢?”
“聪明人心中早有猜测,只是一直不能确定,女帝和岐王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这就是岐王掩藏自己女儿身的最大漏洞。”
“父亲,孩儿还是心有疑惑,按理说,岐王这是欺骗了他们,可他们却没有丝毫不高兴,反而是很开心岐王可以和大唐天子结合。”
“自从大唐出现那位女皇后,黎民百姓,对于此事看的也很开了,只要国泰民安,其实他们不在乎金銮殿上坐的人到底是男是女。”
“父亲,不得不说那位大唐天子真好命啊!不良人苦心竭力三十年为他谋划复国,如今岐王居然也因为女儿身,最后不得以成为了他的皇后。”
“没有什么不得以的,这是种双赢的选择,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他们不过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只能说大唐天子命确实好。”
这也是王安石和其子,他们从东都洛阳一路游历到岐国凤翔府,看见了很多很多,这个心有大志的男人,也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了报效国家。
王安石不知道李星云为什么这么好运,岐国女帝居然愿意拿整个岐国做嫁妆,但这也说明了,如今李星云复辟的这个大唐,绝不是曾经的蜀汉。
大汉不能三续其命,这是很多人的遗憾。18小说
但现在的大唐,二次续命看来是稳住了。
...........
大唐皇宫,大明宫,金銮殿偏殿。
三个时辰过去。
两百多位学子大多数都完成了自己的策论,只有少部分学子,还在认真撰写策论,但只要完成了的策论,都会呈现在礼部官员和李星云的面前。
李星云自己暂且不谈,礼部包括礼部尚书水祥运在内,大多都是一群老头子,他们聚在一起争论谁的策论更好,等待李星云钦点状元等前三甲。
礼部官员负责的东西和李星云不一样,他们只是考核这些贡士学子的策论。
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进士,进士出身,基本上都已经可以直接入朝为官了。
还是中样官,不是地方官。
而李星云,他需要根据贡士学子的策论,钦点前三甲,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哪怕是只是一名探花,对于这些贡士学子而言,也是光宗耀祖。
若是状元,这个贡士学子,不,大唐状元的老家,祖地,全都会因为这名大唐状元出名,成为闻名大唐的状元之乡,回老家,父老乡亲都会迎接。
“头疼啊!”
李星云已经看了三个时辰的策论,头都炸了。
他大概明白了。
为什么第一次提起今年进士录取名额翻倍的时候,礼部官员看他的目光如此怪异,原来是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
不作死就不会死!
策论写的短也就罢了,几百上千字,要是写得长,那就是上万字,两百多篇的万字策论,足够让他几天不吃不喝看到猝死。
当然了。
李星云也不是每篇策论都认真细看,他只看那些让自己眼前一亮的策论,他不想第一次当皇帝就猝死在大殿之上。
不知过去了多久。
李星云脑子昏昏沉沉想打瞌睡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一片让自己感兴趣的策论。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看到这里。
李星云揉了揉眼睛,他的脑子自动把下面的策论翻译成了白话文,免得自己脑袋真的一不小心就炸掉了。
然。
唐与秦不同,唐传数十代,秦二世而亡。
秦虽强,子软弱,始皇一生努力化为无。
唐有太宗,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贞观之治。
唐有玄宗,开元乐土,文化昌明,四海同歌。
虽后世有黄巢和朱温之乱,但世家大族几乎灭绝,土地兼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重症之人必须用重药,重症之国也必须下狠手。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18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从不良人开始登基称帝大结局更新,第九十九章,不作死就不会死!免费阅读。https://www.trip1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