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又要给我派任务?还拍电影?”
陈建国看着对面的张团长,脸上写满了无语。
海城地震之后,他就收到单位催他返回的电报,便急匆匆地带着家小从老家赶回北京,却没想到竟然又有任务派给自己,都是创作部的人,同部门里面好多人已经几年没有新作品出来了,而他写了三首歌和一个改编成小说和电影的剧本,咋地,劳模就该多工作啊?www.trip118.com
张团长打了个哈哈,“这事儿你也别怨我,一来嘛,拍这个电影是最高上级下的命令,你说这个命令下来,电影厂和军区的领导会想到谁?”
陈建国很坦诚地回答,“我。”
张团长敲敲桌子,“看看,这不就对了吗。”
陈建国嘴角微抽,“那二来呢?”
张团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二来嘛,还是跟《地动山摇》这部电影有关,你是不知道,这次海城地震的经过非常复杂,早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地震局就预测到华北可能会有一次大地震,最后将震中预测在距离地震震中实际发生地只有20公里的石棚峪,并在石棚峪搭建地震台,实时监控前震情况,
就在2月4号这一天,地震局和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对震中附近的一百多万老百姓进行疏散,可是这么大规模的疏散,哪有那么容易,
别的地方不提,就在石棚峪生产大队,本来大队上已经决定当天晚上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内整夜播放电影,以吸引老百姓从家里面出来,可还是有些人不相信,说什么地震是老天爷的事,哪能让人给算到,非要回家去待着,
也是凑巧。”
张团长看着陈建国,感叹地说道,“那天放的电影恰好就是《地动山摇》,有个姓贾的社员,本来都已经带着孩子回家了,又被看了电影的长辈生拉硬拽给拉了出来,结果刚出来不久,晚上7点36分,地震爆发,他家的房子瞬间化成废墟,他自己和5岁的孩子幸免于难,
石棚峪生产大队只是地震疏散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连地震局和地方的上的干部都在说,《地动山摇》这部电影帮了他们的大忙,每当有顽固不化的,就请他们去看这部电影,
你说要拍记录海城大地震的纪录片,除了你,还有谁能接、谁敢接这个任务?!”
陈建国哑然无言,顿了两秒,说道,“资料去哪里找?”
张团长笑眯眯地从抽屉拿出一张介绍信,递到他面前,“老朋友,地震局。”
陈建国接过信看了一眼,起身便走,刚走了几步又转回来,“我跟你说啊,这个任务我接了,小说剧本我都可以写,但是导演,我做不了!”
张团长端起茶杯打着哈哈,“好说、好说。”
陈建国垮着脸,真当我是小年轻,听不懂糊弄话还是怎么滴?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刚才老张都说这个任务是最高上级下达的,也不知道是周先生还是江处长,反正不管是谁,落到他头上,他都只有听话的份,大不了到时候就自己挂个名,请电影厂的导演来拍。
拿着介绍信出来,便直奔地震局。
跟前年过来相比,这次局里的工作人员便热情许多,甚至出动了一位领导陪同,将一大摞海城地震相关的资料交给他,还亲自讲解整个地震预测和疏散的过程。
这时陈建国才知道,这一场地震能成功预测有多侥幸。
1969年7月渤海湾海域发生7.4级地震后,在周先生的亲自过问下,国家地震局在环渤海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地震台和观测点,以监控该地区的地质板块活动。监控的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的地质活动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京津唐及渤海湾附近地区会有大地震发生。
到了1974年6月7日至9日,时任国家地震局领导小组组长胡克实组织召开了一次“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国家地震局的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迅速向国务院呈报了一篇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专门报告。
报告最后的结论是,“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6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1974年6月15日,这份报告摆在李副总的案头,他做出批示,将报告迅速转发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多个省市自治区。
这份批示由此奠定了华北地区之后一系列重大防震抗震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对后来的海城大地震预报,起到了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档案将其记录为:国69号文件(1974)。
可是这个范围太广,如何进一步缩小范围,便成了地震局的头号工作。
地震局的专家们日以继夜地对地震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并不断查询晚清到现在的所有地震资料,最后将目光锁定在辽宁的“金州大断裂”地质断裂带。这样便将地震范围缩小到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
到了此时,地震局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临震前捕捉地震动态和迹象,在地震真正到来前及时通知各级地方政府进行人员疏散,拯救数十万人民于生死之际。
而这个“临震预报”,才是地震预测中真正最为困难的工作,也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国家能做到的大课题。
1974年11月25日,专家们在辽宁开原市再次召开了一次“地震趋势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根据最新收集到的数据再次商议了地震三要素,即发震时间、震中、震级。其中时间没变,依旧预计地震会在今明两年发生,地点则进一步确定到了“大连—营口”地区,预测震级则调整为6级左右的破坏性地震。
但是“大连—营口”地区的范围依旧太大,几乎不存在疏散人口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确定震中。
可是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已经没有办法再缩小范围,就算是两大超级大国美苏一起上阵也一样不行。
这时候只有一个办法,等!
等到临近大地震前出现预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12月22日,一个海城大地震预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发生了。这一天在辽阳和本溪交界处的葠(shen)窝水库突然发生了4.8级地震。这次地震最终被认定为大地震的前震。
12月28日晚,辽宁省地震办连夜召开全省地震办紧急会议,会议上专家们认为震中在辽阳、本溪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区域应立即提高警惕。
12月31日,省地震办向辽宁省委省政府正式提交了此次会议结论,情况被迅速通报至辽南地区各级政府,一时间各个方面顿时紧张起来。
1975年1月末到2月初,辽宁各地的各种异象开始频繁出现,各地群众纷纷向政府反应自己看到的大自然的反常之处,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各种动物异常情况屡屡发生。老鼠、冬眠的蛇反常出现,有些动物狂躁不安,甚至会表现出惊恐万状,叫声悲惨。
二是井水持续异常。这个异常主要出现在营口、海城一带,有的井出现干涸断流,有的井则是挟气喷出,仿佛喷泉一样。
由于海城地区井水的异常状况,专家们的目光终于开始集中于营口、海城一带。
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地震要来了,但没人知道是明后天来,还是几个月后才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距离大地震来临的时间点越来越接近,这时又有新的情况出现!
从2月1日开始,营口、海城一带开始出现频次极为密集的小地震。
2月1号仅出现了1次,到了2号小地震发生次数则猛然上升到了7次,到了3号,一天之内竟然出现了数百次小震,其中仅3号18点到4号13点,小震次数就高达466次之多。
俗话说“小震闹,大震到”,此时专家们终于可以确定,即将到来的大地震震中,就在营口!
1975年2月4日凌晨1点,辽宁省地震办业务(专家)组组长朱凤鸣驱车直闯省委大院,至上午7时左右,业务组已正式向辽宁省委汇报完了震情预报情况。
随后辽宁省委关于震情的紧急通报立即下达至营口、海城等多地政府。
上午8点15分,营口县委县政府紧急召开扩大会议,全面部署抗震事宜,会议决定: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非必要会议、立刻停止一切营业、立刻停止一切生产。立刻通知各公社,党员包户,民兵包人,城乡要有民兵值班,把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
命令下达,各级政府立刻全力运转开来,警报拉响,停工停产、疏散群众。
地震局则在预测的震中石棚峪搭建地震台,管理着一台在后世看来落后无比的熏烟式64型地震仪,这个功勋地震台在震后国家地震局表彰的六个有功单位中名列榜首。
到了晚上七点半,辽南大地上,超过百万计的人都站在隆冬时节的冰天雪地里,等待最长的人已经等了有七八个小时之久。
就在气温越来越低,小孩子哭闹不止,有些人忍不住想要回家的时候,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见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
先是突然一阵由远及近、由下而上的“隆隆”声呼啸而来,仿佛来自十八层地狱的声音,使得许多人不由自主捂紧耳朵,
震波未到,地声先至!
紧接着站在空旷处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奇像。
只见沉稳平坦的大地突然像大海一样掀起阵阵波浪,建在大地上的屋舍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小船一样,在浪尖起起伏伏,至于那些稍高一点的楼房,更是被前后左右甩来甩去。
这,就是7级以上大地震的威力。
原本可能会有十几万人伤亡的地震,在地震局专家的努力下,规避了绝大部分的生命财产损失。
只有极少数既不信专家政府、也不信电影的人,坚持要回家去睡觉,被埋在废墟之中。
听完地震局领导的讲解,同时翻阅了资料概况,陈建国沉吟两秒,说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生死时速》,怎么样?”
地震局领导缓缓点头,“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这个名字可以。”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18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更新,第446章 生死时速免费阅读。https://www.trip1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