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是很小心眼的,他可不愿意别人抄袭他的东西。
哪怕,这玩意,实际上也是他抄袭别人的成果。
只不过,这个被他抄袭的对象,在另一个时空里面罢了。
不过饶是如此,这并不代表着,朱慈烺会慷慨地将自己的成果,任由旁人去抄袭。
此刻,但只见到朱慈烺思考了片刻后,若有所思地说道。
“想要防住抄袭,可真是不易……”
蒸汽机这玩意,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制造难度也就是那样,只在懂了原理,再有手艺精湛的手工匠人们可用,这么一来,想要仿制出来此物,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
朱慈烺想要,防止旁人学习到这项技术,那能够严格保密的手段,只有一个——严加封锁,尽可能让更少的人,知道这种机器。
但这,又不太现实。
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蒸汽机未来,会走入到无数工厂,还有矿场,被制作成无数种工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保密,谈何容易?
如果单纯的,只是为了保密,而把这种机器,给束之于高阁,那又不靠谱——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保密,便将其给束之高阁,那难免是有些,因噎废食了。
“陛下,此物的保密,确实是不易!”
旁边的宋应星也露出担忧之色,朝朱慈烺说道。
“保密还是要的,要严查海关,防止此物流出海外,同时,对各工厂也要下禁令,严禁他们将此物,泄露给西夷,但是,这些充其量,只能够防一时,防不了一世,短则二三年,长则五六年,西夷断然也能够,习得这个蒸汽机的奥妙之处,并加以仿制的,这虽然是我大明朝的损失,但朕看来,也不全是坏处……”
朱慈烺思考着说道,说到这,他顿了顿语气,朝在场的众人说道。
“今日我大明朝,能够造出来这个蒸汽机,可若是,就此满足,停止研究与发展,那无疑是技术之严重退步,古人有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科学大道上,也亦是这个道理,若天下唯有我大明,习得这蒸汽机的技术,那十有八九,要走上故步自封的老路,可能以后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后,这天下的蒸汽机,还是这般模样!”
“技术此物,有竞争,才有发展!”
“西夷也学会了此技术,那就让他们学了去,我大明朝只需要,不断研发,对技术进行更新迭代,便可以永远领先于西夷!”
“而且,西夷们习得此技,说不定,也能够对这技术之发展,走到推动之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大明朝也便以学习一下西夷的长处……“
“皇上圣明!”
一旁的魏藻德领着宋应星等人纷纷恭维。
而朱慈烺的心情,却是相当不错,因为这个蒸汽机作为新动力的出现,对于工业上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首先,大明朝各大铳厂,估摸着是可以大大提高其的生产效率了。
米涅步枪的产量,估计能更上一层楼,同时呢,因为动力强劲,原先质量较好,但因为强度太高,不易钻取,拉膛线的钢材,也可以得以应用。
枪管寿命得到保障。
而蒸汽机的出现,也会使得各大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大大增加,其产生的生产力,生产出来的商品,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其能够最直接影响到的产业,就是大明朝的纺织业。
呃,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小小的问题——把大明朝女织给彻底的破坏掉。trip118.com
大明朝之前,虽然有大纺织工坊,但他们出产的丝绸,或是布匹,论起质量来,实际上不比民间小户人家的妇人们织出来的布帛强到哪里去。
可一旦机器被应用到纺织业,再加上,蒸汽机又会推动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女织这个行业,是废掉了——大明朝从事女织的人口,至少有几千万,他们是传统祖传里面,家庭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今少了他们,估摸着许多百姓的日子,又要过得坏一些了。
同时呢,大规模发展的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
煤炭,铁矿,等产业,未来势必是牺牲掉许多人的生命,同时,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呢,野蛮发展的工业,还有工厂里面,为蒸汽机锅炉,竖起来的烟囱,和不分昼夜燃烧着的煤炭,大概也会,产生极为严重的空气污染。
哦对了,由于技术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降低很多。
所以,未来大明朝,那些个从农村破产,走出农村的低层小民,日子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这一次,用上位者的话,可以称之为“时代的阵痛,但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一个普通人的头上,那便是一座大山。
不会比工业革命之初的大英帝国的子民们,强到哪里去,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饿不死了。
呃,从这一点看,大概也是蛮“进步”的。
毕竟,历朝历代,哪朝哪代没大规模的饿死人?
饿死几十万,几百万的有,饿死几千万的,虽然罕见,但也不是没出过。
所以,哪怕只是保证大明子民不被饿死这一条,这足够让朱慈烺吹嘘了。
并让他所统治的隆武年间,被后世史书,冠以为“隆武之治”。
嗯,朱慈烺作为千古一代,是板上钉钉的了。
别的不说,历朝历代的皇帝,充其量就是在华夏本土玩玩,可朱慈烺呢?
却是已经下南洋,夺美洲,取印度。
灭蒙古。
疆域之广,历史上的蒙元也没法跟他比。
而民生方面,之前的历朝历代,也照样没法跟他比。
商业,经济繁荣,海贸这方面,哪怕是两宋,也没办法跟他比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慈烺的隆武之治,是板上钉钉的了。
他也注定,要成为华夏历史上的,有史以来的第一帝。
如果大明朝不亡的话,他在历代帝王里面的排名里面,或许会仅次于太祖朱元璋——太祖朱元璋是祖宗,按华夏人的规矩,哪怕是真超越了祖宗,在排名上,也是不能超越滴。
至于什么,小赢了,小猪了,小李,小赵了,在朱慈烺这,那就只能够排到他后面。
当然了,尧舜禹这三代,朱慈烺大概也不能超越的。
毕竟,儒家在编故事上面,已经给这三位封了神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对比历代天子时,往往也不会,把这几位给列入到其中吧?
毕竟这几位具体的事迹,是一概不知,就是有记载的,其内容也相当存疑,像是儒家编出来的小作文。
表面上看,朱慈烺这个大明天子,似乎有些不把人当人看,不太顾及民生,但光是不让百姓们饿死这一条,就足够让他超越华夏历朝历代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统治者们了。
在预见了工业大发展后,所会带来的民生问题后。
朱慈烺在当天,便又召见了大明朝的司农部尚书何腾蛟,何腾蛟官运不错,如今已经是司农部尚书了,而且他年龄不大,入阁是大有可能的。
司农部在大明朝的九部一院里面,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存在,仅次于内政,财政,两部,排在其余诸部之前。
原因也很简单。
这毕竟是华夏,自古以来,甭管统治者视农民们如何,总要摆出来一副重视农业,重视农民的姿态。
毕竟,农民虽然身份低贱,但他们却生产着足让天下人活命的食物,从事农桑虽然辛苦,又脏又累,时常要跟泥土粪便打交道,但少了这玩意,国家难免是要出大问题的。
因此,历朝历代,在嘴上面,莫不是以农为本,以农为重。
哪怕到了后世,三农问题,也照样是被国家领导人时常挂在嘴边的大问题。
所以,何腾蛟这个司农部尚书在大明朝的政坛,地位还是很高的,再加上他本人年龄不算太大——还不过花甲,虽然比不了首辅魏藻德的年轻,但在政坛上,这个年龄还真谈不上老。
此刻,当被朱慈烺诏入到宫殿内后。
何四腾蛟在见礼后,便恭谨的接受了朱慈烺的赐座,然后,眼观鼻,鼻观心,等候着朱慈烺的问答。
但只见,朱慈烺,拿着半个,大棚里面刚刚接出来的新鲜西瓜,用一个银勺,挖着西瓜的果肉,吃得满口津液,是笑呵呵地朝何腾蛟打起了招呼。
“何卿,朕的大棚里面,新近产了些新鲜的西瓜,这在当下的时令,可是难得的好东西,如今不比以往,可以靠大棚逆转四季,这春天四月,也可以吃上新鲜的西瓜了,一会你走的时候,捎上几个,回去也尝个鲜……”
“臣谢过陛下!”
何腾蛟说道,然后眉飞色舞道。
“陛下,这个大棚种蔬果,确实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司农部正打算在乡下推广,令民间农户,兴建这个大棚,然后种植蔬果,既可以解人秋冬瓜果蔬菜之不足,亦可以富农利民……”
“推广是可以的,不过,恐怕推广不了太广,也就是富商勋贵们可以吃得起这东西,普通百姓,可没银子吃这大棚里面的瓜啊……”
朱慈烺却是摇头叹息道。
在后世,大棚里面的反季蔬菜瓜果,尚且不甚便宜。
刘华强都嫌大棚里面的瓜贵。
何况是当下之时代?
“可即便如此,农户们大概,也是能赚上一笔的……”
何腾蛟说道。
朱慈烺却是摇头冷笑。
“农户们可赚不了这个银子!”
“这笔银子,十有八九是地主们赚了!”
投资大棚肯定可以赚银子,但朱慈烺却不认为,普通农民有资格赚这笔银子。
因为现在大明朝的菜棚,那成本可不低啊,是用玻璃为顶,需要的技术,也不是一般小民能够负担得起的。
能种植菜棚的,大概也就是那些个民间的富商,富户。
而且这样的菜棚,估计也只会在大城市四周看见。
寻常的,消费能力有限的小州县,估计没人敢投资这玩意,因为即便是盖起来菜棚,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大概也卖不出去。
朱慈烺的话,是事实,但却让何腾蛟略有些尴尬,他赔笑着朝朱慈烺说。
“陛下圣明,臣考虑欠妥了……”
“朕今天叫你过来,不是跟你说什么大棚的,朕是想问问你,如今我大明朝的粮食问题!”
说到这里,朱慈烺目光灼灼的看着何腾蛟,然后问道。
“何卿可知道,如今我大明朝,有多少丁口?”
“这个……”
何腾蛟脸色微变,他思量后说道。
“我大明朝的丁口,一直未曾由官府统治,具体数目,臣肯定是说不上来的,但综合我朝这两年来,各地盐业承包商们缴上的盐税来反算,大概能够推算出,如今我大明朝朝的丁口,应当在两万万一千万!”
“是这么多!”
朱慈烺点了点头。
大明朝没有人口普查——这个难度太高了,不是朱慈烺能够做到的。
当然,也并不代表他做不到——大明朝现在是设下乡官了的。
让各地乡官们,给各村镇的头面人物们,布下任务,便可以统计出来,在乡的村民们的数量了。
这便可以统治出来,大部分人口,至于城市人口嘛,就比较难统治了,毕竟,城市人口增加迅速,而且朱慈烺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的统治办法。
因此,朱慈烺想统治人口的话。
就只能够推算了。
而官府推算人口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则是使用盐税来推算——毕竟盐是生物必需品,只要活着,就要吃盐嘛。
而根据人均食盐摄入的量,再综合盐税的数字,便可以得到一个,较为精准的结果了。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盐商们没有瞒报销量,没有偷税漏税。
在以前,指望盐税来推算人口,是不靠谱的,因为大明朝以前的盐税,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可现在,重新改革过盐务后,并且将盐厂给官营。
虽然民间,还有少量沿海私盐泛滥,但通过盐税反推人口,还是勉强可以做到的,听着何腾蛟的汇报,朱慈烺点头之余,再度的询问道。
“那我大明朝,可能养活这两亿一千万的子民?还有未来,逐年增加,一年至少增加五百万的子民?”
“这个绝非易事!”
何腾蛟面色凝重的说道。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18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更新,第837章 农业免费阅读。https://www.trip1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