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得民心与否,从来都不是史书上的歌功颂德,就可以盖棺定论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王朝,政策的得失,最先有反应的是上层建筑。
而最终为政策买单的,永远都是社会底层!
——不论是什么政策。
这一规律,亘古不变!
所以,说一个王朝强大与否,不能看出了几本书,有多少人在替他呐喊……
而要看——底层百姓!
文字狱可以堵住文人之嘴,堵不住的……是人心!
我在前面,说过一些我祖先的事,没说的多详细。
小时候跟我爷爷去茶馆,听人家说老太爷的故事,那时候,我应该是八九岁左右。
不懂人心,我就说那是我堂太爷……18小说
然后,人家抢着给我爷爷掏茶钱。
结果,我当场被老爷子揍了一顿,又拦着人家,说那是家门,家门,转身给人家掏了饭钱。
(那时候的茶馆,三毛钱一碗茶,两块钱一顿午饭。)
我委屈的不行。
明明自家太爷,当初把地都卖了,这才凑了钱买的枪,就不明白,为啥老爷子不让说。
那时候老爷子身体还好,下手是真狠,身上紫了半个月。
回来的路上,只言片语里,老爷子说过这么一番话。
具体的记不得了,大意就是:
祖宗的事,是祖宗的选择,你拿着老祖宗说话,又不是你自己干的,不是你的功劳。
我这叫用老祖宗来骗吃骗喝……
人不能这么干。
老爷子说了一路,我记住的,也就是这些了。
年幼的时候,不懂这些道理。
回来后,跟我二爷说我挨揍了,然后,我二爷一问原因,啥话都没说。
根本就不给我出头。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忘记是为啥事了,老兄弟仨在我爷家里吃饭。
我爷这一支,就只有我和我堂弟两个孙子,我又是老大,比他大六岁,就也被喊上了桌。
弟兄三个喝了点酒,扯着扯着,就聊开了。
忘记是因为啥,就扯到了不知道多少辈以前,老祖宗身上了。
弟兄三个,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吐沫横飞,我是听得心旷神怡。
真是听稀奇——老爷子们,从来都不跟我们小辈说这些。
他们说,我们这一门的老祖宗,当年因为支持了白莲粮食。
(等我开始写书后,查了查县志,这才发现,实际上,当时邓州的几个大家族,都是支持白莲的。)
消息走漏了。
就在这些人在一个饭店里商议的时候,清军把酒楼包围了。
然后竖了个杆子,让女人、小孩滑下来……
男人全部给烧死在楼上……
按照老爷子们的说法,我们这一支,就这样被迁到了邓西高岗地带。
虽然族谱啥的全部被毁了,但是,迁过来没多少年。
书友里有南阳一带的,我一说,你们就知道了。
我爷当年闹过一个笑话,这个故事在南阳一带流传的很广。
邓州城那一带,吃饭不是叫喝汤么。
我老家那边,挨着湖北,说话习惯,就跟湖北接近,我们那边,只有稀粥叫汤。
虽然是一个县,说话方式不一样。
我爷十五六岁的时候,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三几年。
虽然被迁到了荒芜地带(清朝时候邓西那一带是荒无人烟的——人口被杀的多了么。)
但是,到了我老太爷的时候,就已经再次发家,成为大地主了。(当初为了帮堂太爷拉兵,直接卖了几十顷地。)
人家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么。
虽然被迁到远处一百多年了,但是,发家了么,你回去了,人家不还是要招待你的。
更何况,老一辈人重亲,那时候讲究老亲,讲究家门,不像现在,对门姓啥名谁,都不知道。
在那个时候,我家老太爷开织布厂,我爷就跟着去邓州收棉花。
朝回走的时候,在邓州城边上,被老亲(远亲)喊去吃饭。
我爷就问人家,是啥饭?
人家告诉他——喝汤。
因为去那个远亲家,要离开大路,绕两三里。
我爷就嘟囔着——跑这么远让我去喝汤,我还不如啃干粮。
结果,去吃饭的人回来后,我爷就问是啥汤?
人告诉他——饺子!
好吧,饺子就是喝汤。
听到喝汤不去,结果是吃饺子……
从此,这个笑话就传开了。
这个笑话的传播度,在襄阳、南阳一带,传的很广。
到了我爷那一辈,还能被称之为老亲的,也就是朝上数,五六代人。
也就是说,可以用没断绝传承,来形容老祖宗们。
……
我说这个故事,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这段话。
我大奶奶和二奶奶,都是童养媳。
农村么,一到冬天就没事干,老人就围着火盆做棉衣。
她们不止一次的说过这句话——以前家没败的时候,给孩子们做衣服,要做两种,白天穿带扣的(旗袍),晚上是不带扣的(明服),做出来,还不敢让人看到,只能在晚上穿。
她们的原话是大襟,应该是这个字眼。
时间太久了,记不清楚原话了。
但是,我清楚的记得,区别就是一个带扣,一个不带扣。
因为我小时候穿过。
这种做衣服的方式,我问过一些大家族的老人,发现只要是上了规模的人家,几乎当年都会这么做。
这就是明服,明朝时候汉家衣冠。
老百姓冒着抄家、杀头的风险,也要去铭记、甚至去复辟的一个朝代。
你告诉我,他好不好,他得不得人心?
别的地方不知道……
最起码在南阳、襄阳这一带,只要是清中期还在的家族,几乎都是这样。
我接触过一个,不知是不是拥有湖北第一支蒸汽机船队的家族,就算不是第一支,也是最早拥有蒸汽机船队的人家了。
他家在清后期,还出过举人。
他家有多牛——直接抢了一个西方女人当小老婆。
就算是这样的人家,一样是这样给小孩子穿戴。
作为既得利益者,都用这种方式来怀念。
那么究竟“她”得不得民心呢?
……
所以,你看啊,这一个王朝好不好,从来都不是文人可以做主的。
老百姓的记忆,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才是唯一标准。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18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我崇祯绝不上吊更新,第671章 百姓之口,方是唯一免费阅读。https://www.trip118.com